【繼游雜談】她說了實話 但是給錯了建議
理性的認知,認真的分析,緊密的邏輯,堅定的信心,努力做好一個市場的學生,我是宣繼游,這是我的第1347篇文章
據經濟通報道,華泰柏瑞基金副總經理理田漢卿今日在2018全球量化金融峰會(上海)表示,當前A股市場呈現熊長牛短,市場短期炒作資金多,而長期投資少,是一個劇烈波動的市場。在這種情況下,市場的作用變成了財富再分配,而不是分享上市公司的投資成果,導致國內大部分個人投資者不太愿意買股票型基金,而是更多地把錢放在貨幣基金和銀行理財產品中。
田總在談話中給出了一段對于市場的評價以及股市的理解,而這段理解才是實實在在的大實話!
“她指出,市場機制的缺失是導致市場高波動的重要原因。A股市場對沖風險的工具有限,股指期貨作為市場上唯一可以有效使用的對沖工具交易受到限制;融資融券業務只發展了可以做多的融資業務,融券幾乎沒有;期權業務還處于初始階段。因此,在市場非理性上漲的情況下,缺乏制約的力量容易導致市場泡沫;在泡沫破裂時,沒有力量敢于接盤,引起市場大起大落。”
是的股市本應該是一個分享企業成長的投資行為,但是在目前的A股因為對沖風險的工具有限,導致了長期資金不愿意入場,在這種情況下,股市就成了一個財富再分配的工具,多少年了,已經很少有人在公開的媒體上敢于這樣子去說了。
現在的A股確實成為了財富再分配的工具了,無論是上市公司的大股東因為手里有一個殼資源就可以賣個幾個億甚至幾十億,而其企業可能幾年甚至幾十年都掙不到這么多的錢。
A股中有多少民企,在上市之后就苦苦支撐一直等著變現的那一天,是什么造成了企業家出現這樣的思維。
以前我們開玩笑,在美國一家公司上市了,僅僅是這家公司面向市場,面向世界的開始!而在中國,很多企業上市基本上意味著功成身退的開始。這就是差異。一種從本質上的差異,不是沒有這些企業家沒有企業家精神,也不是這些企業家不想做好企業,而是在中國一家企業上市的時候,很大可能就是這個行業甚至這家企業最輝煌的時候,因為利潤的門檻,因為規模的門檻,因為IPO的難度,導致了上市本身就幾乎快要耗盡一個企業家甚至一家企業的全部精力了,而上市之后,大多數公司都出現過多元化發展,是什么讓一個深耕本行業數十年的企業家一上市之后就開始要轉投其他自己并不算熟悉的東西呢?很簡單——利益!
既得利益,所謂的既得利益就是股價的上漲,很多上市公司的并購并不是為了上市公司有更高的利潤,而是為了股價的上漲,這種畸形的存在,導致了目前A股的商譽累積到了1.45萬億,而這里面大多數的業績承諾都無法兌現,也就是說未來某一天這1.45萬億是必須要蒸發掉的。而目前A股的總市值才多少呢?
據藍鯨財經記者統計,截至目前,兩市共有594家公司涉及854宗業績承諾及補償,超過1420億元的業績承諾等待年末兌現。其中,兩市主板合計待兌現金額約719.07億元,中小板、創業板待兌現金額分別為483.62億元、231.5億元。
今年年底就有1420億的業績承諾等待著兌現,而這里面又有多少可以如期兌現呢?
大股東質押爆倉,上市公司陷入債務泥潭,大股東違約,今年我們遇到的還少嗎?或許以后我們還會遇到像樂視網那樣一次性計提商譽,大股東概不兌現業績承諾等等風險。
很多時候道理我們都懂,但是人性總是拜托不了去追逐一些看似能夠快速賺錢的東西,而不能夠靜下心來去投資企業的成長。這一點上也是我們中國絕大多數投資者的詬病。
田總之后給了一個建議,前面的話說的都在理,而最后這個建議,看的我噗呲一下就笑了!
“她建議健全A股市場對沖機制,還要逐步放松漲跌停板的限制,從10%提升到15%。她提到,中國股市設立初期,為保護投資人設定的10%漲跌停板已不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因漲跌停板制度會影響個股的合理定價,導致超跌或超漲,還會影響市場流動性,容易出現市場操縱。”
真正的市場化不是漲跌停從10%擴充到15%,而應該是不設漲跌停限制,且不應該去設定T+1的交易制度,當然我認為如果真的實現了取消漲跌停制度以及實現了T+0制度之后,其實最受傷的依舊是中小投資者,因為歷史的車輪記載著,只要實現了t+0和無漲跌幅限制的地方,中小投資者比例都會出現迅速的下降,因為本身市場就好像是一個斗獸場。有漲跌幅限制的時候,是規定每次只能有兩只困獸在斗獸場里,且只能活著走出去一只。而完全自由之后,就是幾百上千頭困獸一下子涌入斗獸場,而最后能夠活著走出來的夜只能是一只。
我不知道中國什么時候才能出現這樣的交易制度,但是我知道,那一天終會到來。
不過可以預見的是,房子的調控是因為房子不控制會出現暴漲。而股市現在被控制也同樣是這樣的邏輯。
謹以此獻給大家,祝大家周末愉快!
世界和平!
請你相信我:
都是為你好!
責任編輯:
相關文章:
相關推薦: